大别山见证

2022.12.14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调局长沙中心大别山项目组野外调查工作侧记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本报通讯员 罗敏玄

  核心摘要:

  中国地调局长沙中心大别山区西段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大别山生态功能区定位,开展生态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大别山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在大别山的密林中穿行着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肩扛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旗帜,从三湘大地来到革命老区,开始了一场查清大别山生态“家底”,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战斗”。这支队伍就是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大别山区西段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

  项目组成员开展物探工作

  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近年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相继出台,这对于区域内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沙中心以支撑大别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服务地方绿色发展为目标,于2020年设立“大别山区西段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

  项目组负责人罗敏玄向记者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大别山生态功能区定位,开展生态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大别山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调查评价了当地生态本底条件、水土流失情况以及矿山环境问题现状,并开展重点地区土地质量综合调查评价。截至2022年10月底,项目组完成1∶5万生态地质调查4060平方公里、水文地质钻探841米、采集测试样品近万件……

  开拓创新,忠于职守

  罗山县彭新镇马店村位于大别山西段腹地,此处岩性以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为主,特殊的地质环境加上受林改园影响,造成这里水土流失强度达到中度-强烈。

  为查清大别山区水土流失机制,项目组从地质背景条件角度出发,探索建立区域第一个基于地质构造的“大别山水土流失监测试验站”,可实时在线监测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径流量和泥沙量等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精准防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监测试验场地中,记者看到场地上方有钢结构搭建的模拟降雨系统,下方用镀锌钢板圈定出3个径流小区,分别对应不同的植被类型以及覆盖度。自然小区还配套装有雨量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径流量传感器以及泥沙量传感器等设备。项目副负责人杨涛向记者介绍:“水土流失监测不算是新东西,但基于地质建造的自然小区监测国内研究却很少,从场地选址、设备选型到安装调试都具有极大的探索性,场地里的每一方土、每一棵树都见证着整个项目组半年来的心路历程”。

  为进一步提升监测试验场的综合效能,精准获取试验数据,项目组需要建立配套模拟降雨系统。大别山区夏末以后降雨本就稀少,2022年又逢旱情,因此模拟降雨所需的水源问题成为摆在项目组面前的一个难题。为解决水源问题,他们多次与当地村民协商,起初村民既不了解也不支持,怕取水工作会影响土地灌溉。项目组成员没有气馁,他们一趟趟往村民家里跑,苦口婆心地向他们介绍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最终他们的坚持换来了村民的理解,水源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是,设备采购的成本限制又成了新的挑战。为了在有限成本内尽量准确地模拟降雨效果,项目组查阅大量文献,自主设计、自主选材,从喷淋系统、增压设备到流量控制设备、定时控制设备等,几十种零部件及材料,他们一遍遍地进行现场试验、反复比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百次的试验,大别山首个基于地质背景的水土流失监测试验场终于达到预期效果。

  脚步丈量,“把脉”土地

  “对于每一个地质现象,不能仅仅依靠工作经验和资料来研究判断,开展工作需要我们靠双脚走到每个调查点,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还需要反复向当地村民询问,犹如‘望闻问切’一般,想方设法掌握第一手调查资料,再经过科学、系统地研究,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项目组技术骨干吴丰向记者介绍。

  为解析修复试验区水土流失机制,项目组成员开展了物探工作。他们采用微动勘探方法,探查浅地表地质结构特征。一排排探头规整地埋在地表,仪器仪表不断刷新着图形数字,就像是在给大地做“CT”,调查人员使用对讲机进行沟通联络,测量的点位旁边都有一根红布条,这是用来标记测量点位的记号。对于他们而言,每天穿梭于丛林之中已是家常便饭,无论是陡峭的山坡,还是布满荆棘的密林,只要是勘探点布设的地方,他们都要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完成任务。

  经过近3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7000多个调查点的样品采集工作,覆盖面积4000余平方公里,累计采集岩石、土壤及水样品近万余件,获得20多万个基础数据,并总结认为,罗山-大悟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综合等级以清洁为主,无大面积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乐于奉献,服务百姓

  在大别山区西段地质调查工作中,项目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专业优势,提升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质量,用“地质之水”滋养美丽乡村建设和百姓美好生活。

  罗山县周党镇东峰村地处大别山北麓低山丘陵地区,当地村民以及东峰小学师生共1200余人长期以来用水仅依靠附近的两口浅井保障,完全是靠天吃水,用水困难凸显。

  2020年,项目组进驻罗山县周党镇,县自然资源局及镇政府了解项目组的工作性质以后,明确提出希望项目组帮助解决东峰村用水困难。项目组立刻针对当地实际,在既定工作任务基础上,最大限度兼顾实施找水工作。项目组先后开展水文地质调查8点次、高密度电法及瞬变电磁法测量280点次。确定施工井位后,项目组第一时间组织钻探队伍实施钻进,仅20天便完成钻探取心及成井主体工作,出水量达120吨/天,有效解决了村民以及学校师生用水难题。东峰小学易校长向记者感慨地说:“大别山项目组情系基础教育,解决了全校师生靠天用水难题,让大家认识到地质调查工作在经济民生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据统计,项目组在近2年的时间里,在贫水区实施并移交探采结合井5口,解决2200余人及3处村镇企业用水问题。此外,项目组加快地调成果转化,先后向罗山县提交《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特色土地资源》工作报告,向大悟县提交《生态本底调查及遥感生态指数评价》等多份专题报告,有效支撑地方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大别山项目组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地质力量。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