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再度唱响

2022.12.29 中国矿业报   

  ——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发展纪实

  ◎  徐原芬

  ◆核心阅读◆

  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六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提供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中的部分铀材料,探明亚洲第一的凡口铅锌矿……属地化管理后,该队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他们为国家和省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服务。

  在粤北的崇山峻岭中,穿梭着一群地质人,他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颂歌,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发现和探明凡口铅锌矿和大宝山多金属矿、为国家寻找铀矿立下赫赫战功,被原地质矿产部等四部委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的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

  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广东省韶关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广东地质三队”)由原广东省地质局七○五地质大队(1957年建队)和七○六地质大队(1956年建队)于2013年3月整合组建而成,隶属广东省地质局。

  广东地质三队六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那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更是一部用鲜血和汗滴写就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从最初摸索前行到后来的发展成熟,从过去单一找铀专业队到今天的综合型地质队伍,这支全国功勋地质队,秉承找矿立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用青春和热血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谱写出一曲曲英雄赞歌。

  马鞍山东部太子城后山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为国找矿 谱写赞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知道,这颗震惊世界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中有广东地质三队提供的部分铀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强大的国防事业,我国地质勘探人承担起为原子弹找铀的光荣历史使命。在国防科技研制急需铀矿原料的时候,地质人发扬锐意探索、勇于奉献的精神,土法上马,开展水冶法炼铀。在简陋的工棚下,用几十个大缸架起了水法炼铀厂。他们仅用一块原铅抵挡在胸前,甩开膀子大干快上,硬是冶炼出重铀酸铵,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提供了原料。

  当时,参加找铀矿的地质队员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凭着一本译自苏联出版的《铀矿普查与勘探》,边干边学边总结,不断提升找铀矿的技能。他们在深山野岭安营扎寨,住的是草棚和杉皮房,点的是煤油灯,白天一顶草帽、一个背包、一壶凉水,带着铁锤、罗盘和放大镜等老地质“三件宝”,穿行在粤北的崇山峻岭中。在伽马辐射奇高的坑道里,通风条件差,烟尘大,氡气浓度高,待的时间稍长,头痛欲裂,浑身乏力,甚至导致昏迷。地质队员们无所畏惧,施工编录、采样,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他们顶烈日、冒寒风,钻山沟、爬山脊,为共和国寻找矿藏。

  广东铀矿田勘查评价历程,集中反映了广东地质人尊重科学的态度,坚持按地质工作规律办事的探索创新精神。在开展粤北放射性异常检查中,地质人发现了花岗岩型铀矿体,经分析测试和钻探验证证实,201铀矿成为我国最早发现的花岗岩型铀矿床之一,打破了国外“花岗岩无大型铀矿床”的权威论断,为粤北地区寻找新类型铀矿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在铀矿勘查中他们还勇于改革创新。他们在成千上万个矿石样品中,逐件对比伽马仪测算的读数与化验结果,又进行大量归纳、分析以及数个上吨级矿石模型测定,用手工计算了2万多个数据,总结出合乎科学规律的伽马值与化学分析数据比对的换算系数。1970年,经原地质部批准,这一成果向全国铀矿勘探单位推广使用,从而修正了原引用的苏式伽马测井含矿换算系数的明显误差,并取而代之。

  前后经历了三十个寒暑的铀矿勘查工作,地质人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广东地质三队与核工业地质部门联合完成的《广东诸广山花岗岩铀矿中心勘查发展及成矿规律研究》报告荣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队覃慕陶以铀矿勘查研究的卓越成果,荣获地质科技最高奖——李四光科技奖;同时还涌现出“铁人”钻探机长杨业拾,人称“老黄牛”的老工人洪盛芳,青年工人谭光练等一批先进人物。一批批地质人落下了放射性引发的疾病,不少职工为此献出了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但地质人无怨无悔,前赴后继,为国找铀,矢志不渝!

  六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六十余年的奉献拼搏,创造了辉煌业绩。广东地质三队先后探明了凡口铅锌矿、英德西牛黄铁矿、曲江大宝山多金属矿等11个大型、特大型矿床和120个中小型矿床。2008年,在大宝山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中,大宝山矿外围又发现一个规模达大型以上的钼矿。2016年,在大宝山第二期接替资源勘查中,他们为大宝山矿新增铜资源量达中型规模,延长了矿山寿命。发现和探明的“大宝山”多金属矿山,现已发展为拥有5000多名职工的大型矿业基地,凡口铅锌矿发展成为拥有2500多名职工的亚洲最大的铅锌银矿生产基地之一,成为韶关振兴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六十余年的发展载誉无数。该队荣膺原地质部、国务院嘉奖令,并先后获得“大庆式企业”“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开拓创新 勇立潮头

  当改革的号角吹响祖国大地,地质行业开始了转型发展的探索。该队认识到,只有开拓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在改革之初,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该队敢为人先,凭借地勘技术、人才等优势走向市场,开拓出了工勘、基础施工、测绘等新业务,在实践中学会“游泳”,求得生存与发展。

  特别是1999年地质行业属地化管理以来,该队坚持以为广东经济社会服务为中心,积极开拓市场,扩大服务领域,将地质勘查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开创了粤北地勘工作新纪元。

  蛟龙出水揽天下,春风化雨知时节。2006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地勘事业迎来新机遇,该队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迅速崛起,从矿业开发上的一次次突破,到地勘延伸业的全面开花,勘察施工力量延伸至贵州、湖北、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并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韶关、惠州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基地,打造出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多种经营“三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全队上下干劲十足。

  他们始终牢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树立地质事业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坚定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崇高理想,用实际行动践行地质“三光荣”精神和“服务、先行、求实、奉献”的广东地质人精神。

  迈入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

  走进新时代,广东地质三队全力打造新时期综合型地质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地质队伍先行性、基础性作用,主动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为国家和省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支撑,先后参与建设中海壳牌填海三期勘察测量,大亚湾石化区A1、A2地块的勘察、设计、监测,惠州港码头勘察、检测等项目,承担完成了大亚湾区地灾风险普查等重点项目,并发掘西京古道乳城-江湾-大布段古驿道。

  该队准确把握地质发展态势,积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在粤北地区参与了1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生态修复面积达到342.2万平方米,有效保护了流域周边及南岭国家公园环丹霞山片区、南水片区等区域生态环境,有力推动了南岭国家公园建设。此外,在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中,该队先后承担了南岭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典型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南岭国家公园及丹霞山区域重要区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等重要任务,为南岭国家公园申报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支撑。

  作为广东省韶关市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近年来,该队全力支撑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先后参与全省16个县(市、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风险调查与评价和2个重点镇 1∶10000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成果均为优良且荣获多个奖项,为全省划定风险防范区域,提升地灾风险管控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该队着力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数据库管理及平台建设,加大技术装备投入,提升地灾专业监测能力,率先在韶关实施了首个自动化监测项目——韶关市曲江区马鞍山东部山体自动化监测项目,为后续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项目实施积累了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地方“人防+技防”体系能力建设。

  该队还大力支撑服务矿业绿色发展,先后开展了广东省连州市坑头冲锡多金属矿普查、广东省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清远片区)、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三棵松建筑用石灰岩矿详查等项目,为推进韶关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韶关重点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作出了地质贡献。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新时代的广东地质三队人,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负韶华,扬帆起航,踏浪前行,谱写地质新篇章。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