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 中国矿业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建议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尤其是长江主流域的保护工作落实基本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保护工作明显具有‘上热下冷’现象。我们认为,国家应为长江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长江日’。”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建议。
据其介绍,长江流域是一个人地复杂的巨系统,长江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着眼于全流域的一体化保护,既需要法律、行政、科技等多手段共同发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能努力。长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全国大批科学工作者在长江流域开展了各项科研和教学工作,一直关注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在人类活动下所发生的变化。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多年的观察,发现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尤其是长江主流域的保护工作落实基本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发现需要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即大保护在政府层面得到重视,而有些群众,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保护长江的意识还不高。如果没有广大公众的参与,没有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离开广大公众对长江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和抵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大量实践表明,如果公众和社会都行动起来,人人都自觉参与和践行环境保护,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此,他建议在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末,为长江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长江日,旨在通过一个有组织的活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长江母亲河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长江日”活动,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长江日”活动内容包括: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长江的科学知识、长江与中华民族关系、长江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长江的环境现状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等;动员流域沿江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如组织沿江群众到江边清理垃圾,开展河、湖清淤活动等;在每年的“长江日”发布《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年度报告书》。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