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 | 最山水 最中国

2023.04.22 中国矿业报   

  ——我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综述

  ◎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李倩

  “当地球40%的人口生活在生态退化地区时,也有一个好消息:大自然如此宽容,只要给它一个机会,它就会恢复生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安格·安德森的这个观察,道出生态修复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关键作用。

  在占地球人口20%的中国,机会正在发生,生机正在恢复。“中国山水工程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由于其采取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方法,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大道之行。中国方案,大国担当。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

  根与魂

  这是一个关乎初心与使命的工程。

  山水工程遵循的科学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系统治理观,深深根植于并彰显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灵魂。

  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破坏严重,生态欠账多。以往生态保护修复大多针对生态系统的单一要素,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治标不治本,整体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突出。从全球来看,生态退化已成为人类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强调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与生态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成为中国应对资源环境严峻现实、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的维度、时代的背景、理论的指南,铸就了山水工程格局的宏阔。

  山水工程跳出了一般工程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视野与逻辑,肩负起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沉甸甸责任。

  为此,山水工程改变了以往生态保护修复活动大多针对单一目标或单一生态要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局面,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实施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特别是以区域和流域为单元,在大尺度上开展各类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生态产品供应能力的全面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先行引领——

  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在24个省份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山水工程均分布在国土空间规划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区域关键生态节点,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资金政策保障——

  中央财政年均投入约100亿元,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多方面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山水工程,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数量质量并重——

  山水工程项目不断增加的同时,2019年以来,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密集出台,建立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等“1+N”标准体系,规范指导各地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科学开展修复,提升修复质量。

  在标准体系指引下,与以往生态保护修复相比,山水工程呈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点。在空间方面,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工程实施范围不仅限于重要生态系统所在的生态空间,还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农业和城镇空间。在要素方面,针对突出生态问题,对一定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生态要素进行保护和修复。在措施方面,综合利用科学、法律、政策、经济和公众参与等手段,组合运用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修复模式,采取工程、技术、生物等多种措施。在工程建设方面,按照“以块为主,条线结合”的思路,统筹整合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项目,形成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合力。在目标和效益方面,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负面清单护行——

  自2021年“十四五”期间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申报开始,启动了山水工程负面清单审核,明确将不符合“三区三线”管控规则、工程措施缺乏科学性、人工干预过多、华而不实的“盆景”工程等九类项目排除在中央财政资金安排之外。

  中西结合共治——

  山水工程既鼓励融合本地知识和生态传统智慧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同时在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及监督管理等诸多环节转化吸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再野化、近自然、适应性管理等国际先进理念,并推动其本土化和主流化。

  初心所向,使命必达。截至目前,44个山水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537万公顷。从温带森林、灌丛、荒漠与半荒漠区到沼泽、河流、湖泊、海岸带,从矿山、农田到城市,山水工程既保护恢复了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保护修复了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系统,减少了生态安全隐患,改善了生态系统质量,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让中国在经济“体格”变大的同时,生态“气质”提升。

  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常德市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岸线洲滩及缓冲区试验区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后情景

  进与退

  这是一个人类在自然面前进退有度、取舍有道的工程。

  在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人工与自然等一个个看似互斥的关系中,蕴藏着山水工程守住自然生态边界和底线,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根基的密码。

  福建闽江流域山水工程构建陆海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模式,探索破解互花米草治理难题。安徽巢湖流域山水工程探索湖泊型流域一体化保护修复模式,近自然、低成本、高效、环保的生态渗滤岛技术成为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典型代表。河南南太行地区山水工程探索“鱼鳞坑”造林模式,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让荒山染绿吐翠。重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山水工程实施中,渝北区全面关闭铜锣山矿区采石矿,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广阳岛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踩下大开发“急刹车”,综合实施“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策略。江西赣州南方丘陵山区山水工程开创“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治理模式。山东沂蒙山山水工程东汶河流域实施“荒山造林、矿山修复、水土保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整体修复涵养水土。

  贺兰山的“伤疤”在愈合——

  作为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贺兰山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然而,在不断释放资源“红利”的同时,也背负着“不能承受之重”。

  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废弃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等八大工程。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再野化”等国际前沿理念为指引,全面退出矿山开采,采取依形就势重塑地形地貌、近自然化植被复绿等方式修复矿山。实施封山育林、退牧还林、种质资源归集等封育保护措施,消除过牧等人类活动威胁,增加荒野程度,重建系统完整的食物链。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整合优化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贯通接续生态廊道,扩大生物栖息地。把贺兰山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让贺兰山彻底告别了“黑乱差”“散乱污”,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消失半个世纪的雪豹再现踪迹,自然生态本底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增强。

  一江清水送向北——

  江苏通江达海、河湖汇聚,长江横贯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区。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工程充分考虑系统性、整体性、流域性和科学性,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邵伯湖西湿地是东线工程江苏段的源头区,针对大面积圈圩养殖造成的湖面萎缩、水系连通性下降、局部水质污染、重要水禽栖息地受损等突出生态问题,实施水系连通、河道岸坡生态化改造、重要湿地生境恢复与重建、生态监测站点建设等工程。昔日的废弃水产养殖塘变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曾经的荒湖蝶变为城市“绿肺”。湿地水质由原来的 IV类为主,变为Ⅱ~Ⅲ类为主,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通道提供了可靠保障。

  人进沙退——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在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正在恢复昔日光彩。乌梁素海山水工程致力于提升中国北方防沙带生态功能,每年将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保障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工程将整个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围绕流域内沙漠、矿山、林草、农田、湿地、湖水等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和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分成多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实施。

  翻开中国地图,在中国沙化土地防治的重点区域,河北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甘肃祁连山、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新疆阿克苏河流域等山水工程有力地推动了荒漠化土地治理。在中国石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贵州乌蒙山区、贵州武陵山区、江西赣州南方丘陵山区、广西左右江流域、广东粤北南岭山区等多个山水工程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退生灵进——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核心与灵性所在,更是衡量生态保护修复成效的重要指标。促进生物多样性,靠的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需要精心设计的人工巧思。

  山水工程努力给出答案。据统计,30多个山水工程涉及世界自然联盟划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多数工程分布于人口密度较大的胡焕庸线东南,对于主要布局在胡焕庸线西北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有益补充,共同助力在中国全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工程覆盖的南岭自然保护区内,陆续发现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工程推动建立了“水中大熊猫”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物种数量在恢复。广西左右江流域山水工程修建了白头叶猴生态廊道,促进猴群种群交流和繁育。吉林长白山区山水工程拆除了多座小水电站,畅通了冷水鱼洄游通道。

  在进与退的科学权衡之间,山水工程将低功能、低价值的国土空间变为多功能、高价值的国土空间,为建设美丽中国添色添彩,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写下鲜明注脚。

  绿与富

  这是一个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工程。

  荣获2022年地球卫士“科学与创新”奖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帕萨·达斯古普塔曾这样感慨:“我们扎根于大自然之中,但我们的经济思维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把自然作为一种基本资本性资产,而经济的可能性完全取决于这种有限的实体。”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做出了坚定的战略选择。保护修复生态,就是在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潜力和后劲。

  山水工程在修复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推进生态产业化、生产生态化,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实现了“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根本转变,助推了以自然要素投入为主的生产函数向以绿色要素投入为主的生产函数的转型,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甘肃祁连山山水工程为实现对退化森林及草地的封育恢复,在限制居民放牧及采伐活动的同时,提供护林员、旅游向导等就业岗位,村民种植蘑菇、地耳等非木材林产品,拓宽增收渠道。宁夏贺兰山东麓山水工程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同时发展葡萄酒和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以上,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约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工程香溪河流域项目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培育了10个小水果示范基地和3个产业融合带,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奔向共同富裕。

  一个“自然秘境”的富裕经——

  地处浙江开化县的钱塘江南源,是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至今保存有大面积全球稀有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浙江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地役权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实现重要自然资源的统一监管。坚持“原住居民为本”理念,精心经营国家公园品牌与“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和生态农产品附加值,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每年给当地村落带来近4800万元的收入,生物多样性红利持续释放,破解了自然生态保护与利用双赢的难题。

  一株小水草撬动的大转型——

  湖南益阳市大通湖是环洞庭湖经济圈的重要生态屏障。21世纪以来,由于过度投肥投饵、过度捕捞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一系列原因,大通湖水质越变越差,生物多样性降低。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工程实施中,大通湖探索引入水草生态种养转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小水草是“环卫草”,大通湖水生植被恢复超4万亩,以往的“水下荒漠”变为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小水草是“黄金草”,相比于养鱼亩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当地农民改行种草亩年均收入可达8000元。小水草是“景观草”,依托水草产业大力发展沿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体育及健康养老等产业,乡村振兴获得“绿色引擎”。

  一片红砂地上的“绿”文章——

  广东韶关南雄位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三区四带”的南方丘陵山地带,是我国南方湿润区红层荒漠化的典型地区。作为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工程的重要项目,红砂岭综合治理中创新使用中草药立体种植等多种土壤改良生态治理技术、产业导入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红砂为底,筑牢绿色屏障,治理区生态稳定性提高,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为基,变现金山银山,工程新增水田耕地6000余亩,利用红砂岭磷钾元素含量高、锌和硒等微量元素较丰富的优势,建成中草药种植研发基地、标准化脐橙种植基地、嘉宝果种植园等生态特色产业,既守耕地红线,又鼓农民钱袋。此外,他们还将农业种植效益的一部分作为生态保护修复基金,建立生态修复长效机制。

  护绿、增绿、活绿,山水工程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山水工程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未来,中国将围绕“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的关键节点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预计2021~2030年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将让1000万公顷国土再现勃勃生机。

  山一程,水一程。新征程上,中国山水工程继续阔步前行!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