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中国矿业报
“找到了他就能找到煤”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带领十万大军进疆。11月,天寒地冻,部队和老百姓都面临燃料危机。王震得知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却因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无法开采。他连忙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找到李四光。李四光说:“我有个学生在新疆,叫王恒升,找到了他就能找到煤。”
对王恒升这个“新疆地质通”来说,找煤并非难事。他带领解放军来到乌鲁木齐市郊六道湾,指着冰雪覆盖的冻土说:“就在这里挖,36尺见煤。”在34尺处,乌黑乌黑的煤出现在人们面前。
贫寒学子进北大
王恒升是河北省定县(现定州市)人,生于1901年,幼年丧母,家境贫寒。12岁读完小学后,他得到前往天津觉民中学读书的好机会,一下开阔了眼界。
1919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后,1921年选择了新兴的地质专业。北京大学地质系虽然刚起步,却是高起点。在这里,他得到了刚刚回国不久的李四光教授的亲传,还有系主任何杰教授、美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等名师的指点。王恒升朴实的人品、读书的刻苦也给李四光留下了深刻印象。
翁文灏麾下成绩卓著
1925年,王恒升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在李四光的亲自指点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时任代所长为地质界老前辈翁文灏。
在地质调查所的8年间,生活艰苦,薪金短缺,都不能动摇王恒升坚定的“实业救国”理想。1926年,他写了一本名为《实业救国》的小册子。书中阐述了“如何以开办矿山、企业、水利、铁路等发展经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的观点。洋洋万言表达了当时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爱国青年的心声。
8年间,也是王恒升学术生涯的发轫期。他跑了大半个中国,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0多篇。他还重点考察了当时重要的煤田。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危险。没有交通工具,他就沿着铁路线徒步行;没有测量仪器,就用目测,用脚量;没有地图,就用罗盘定方向,走一段定一段。
就在艰苦与危险之间,王恒升为我国初创时期的地质事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师从岩石学开山鼻祖
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和岩矿室主任期间,王恒升深感知识水平和结构还有很大欠缺,很有必要直接接受欧洲先进地质学说和技术。于是,他利用休息时间自修有关课程,考取公费留学。
1933年,王恒升赴瑞士就读苏黎世大学研究生部,师从世界著名岩石学家、岩石学的开山鼻祖尼格里教授,学习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1936年获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首次用化验的方法确认矿物结构水的存在,解决了化学分析角闪石的重量与矿物重量不一致的疑难问题。留学期间,他还学习了测定矿物光学性质的费德洛夫旋转台技术。这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中国还没有人掌握。
1937年,“七七事变”震惊世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王恒升心如刀绞,决定马上回国。
投入为抗战服务的洪流
回国后,王恒升应聘为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桂林办事处主任,并担任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调查队队长,直接投入为抗战服务的洪流。
滇缅公路自云南昆明,经楚雄、下关、保山、潞西,到畹町,长达958千米,是横贯云南省直到缅甸的交通要道。“二战”期间,是联系中国战区与东南亚战区的战略咽喉要道,美国支援中国的物资,需要从此运进中国。1938年12月工程动工,几十万人组成筑路大军。由于地势险峻,条件恶劣,据不完全统计,1667名民工为修筑这条抗战生命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王恒升率队参加了部分线路的选址及沿途矿产资源的调查,测制路线地质图,以这样的方式为抗战效力。
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迁至昆明。1939年,王恒升应聘到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岩石学。他教过4届学生,共80多人,后来有13人成为院士。他的学生董申保说过:“我们这批学生能成为各自领域里的带头人,与王先生当年的影响分不开。”
为了持久抗战,国家必须有充足的铁、铜、煤、石油。1944年,王恒升被派往新疆,摸排资源情况,以便开发利用。新疆虽是抗战后方,但地处边陲,大多是蛮荒之地,王恒升义无反顾地带着家属踏上征程,一批学生和年轻助教也追随他一起前往。欢送会上,王恒升慷慨陈词:“搞地质就要有牺牲精神,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已有一些优秀的人才为地质事业牺牲了。我也是准备牺牲自己的。”
王恒升和大家一起对新疆的地质、矿产情况进行了大面积调查,并发表了《新疆迪化八道湾煤田》《新疆矿产资源》等论著。组建新疆地质调查所之后,王恒升又兼任新疆贵金属矿务局局长的职务。
让苏联专家刮目相看
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要求,铬和镍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王恒升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铬铁矿床的研究方面,承担了中国基性岩、超基性岩及有关铬、镍、钴、铂、金刚石的研究项目,成为中苏这方面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组织对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基性、超基性岩及有关矿产进行调查研究和编图工作。
20世纪50年代,王恒升还奉王震命令组织了南疆矿产考察队,在喀什、乌恰找到煤矿,在库车找到石油,在和阗、于阗(今和田、于田)找到金矿,在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发现中国境内唯一的现代活火山。
1953年,王恒升调任西北地质局总工程师,协同宋叔和等对甘肃镜铁山铁矿、陕西金堆城钼矿、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王恒升调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任研究员。
1963年底,地质部开展大规模的铬铁矿普查勘探,王恒升担任铬铁矿指挥部总工程师。那时他已年逾花甲,但他依旧常年奔波于新疆、内蒙古等地。在他的组织指导下,在新疆的萨尔托海、鲸鱼等地区,探明了一定工业储量的铬铁矿,并对上述地区含铬基性超基性岩体以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索伦山和锡林郭勒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研究和评价。通过对全国有关铬铁矿地质特性、大地构造背景及基性超基性岩含矿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明确指出西藏是我国铬铁矿最有远景的地区,并建议组队到西藏工作。经过勘探,证实了王恒升这一推断的正确性。
这期间,王恒升还提出“有工业价值铬铁矿床属于晚期岩浆熔离”成因假说,认为残余中的挥发组分的富集促进了矿浆再结晶成矿石。这是他根据多年对铬铁矿等超基性岩矿床的找矿实践而提出的,对找矿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因为晚期铬铁矿都沉到岩体下部,他总结出通俗的找矿规律为“探边、摸底”。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王恒升与其他同志合著了《关于铬铁矿的成因问题——含铬铁矿基性超基性岩岩体类型及铬铁矿成矿规律》《中国铬铁矿及其成因》两部著作,这是50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中国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对铬铁矿找矿勘探研究工作的总结。
王恒升在耄耋之年还两赴西昌地区,观察层状基性岩和钒钛磁铁矿矿床。他根据层状含铬岩体成矿规律,推断那里的钒钛磁铁矿的总储量可与东北鞍山式铁矿相媲美。实践证明了他的推断。
王恒升家里挂着他写的一首诗:“夹道柳黄条垂金,不觉一年又春深,时光流逝人易老,老马伏枥志应新。”这是世纪老人的自勉,也是他为中国地质事业贡献一生的精神写照。
(此文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