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 | 贺兰山的绿色蝶变

2023.08.10 中国矿业报   

   ◎  本报记者 吴启华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盛夏的贺兰山东麓,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架顺山势绵延,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他远眺巍巍贺兰山,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自然资源部“迎全国生态日记者行”主题采访活动近日来到贺兰山脚下,感受贺兰山的生态之美、绿色之变,深入挖掘当地有关部门在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和宝贵经验。

3.png

  保卫“父亲山”

  贺兰山位于宁夏西北部,在宁夏和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是国内少有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宁夏人民亲切地称之为“父亲山”。

  “我国有两条最主要的沙尘通道,西北通道和西部通道,都从宁夏经过。”宁夏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崔奇鹏告诉记者,他们做过一个测算,从1961年到2020年,贺兰山以西年均出现沙尘11.2次,过了六盘山到了宁夏年均出现沙尘4.5次,到了京津地区年均出现沙尘2.1次。“贺兰山和六盘山、罗山有效阻挡了沙尘东进,功不可没。”崔奇鹏说。

  贺兰山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贺兰山东麓是我国“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宁夏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均诞生于此。50多年来,该区域开发、输出了大量能源、原材料,为支援国家和宁夏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释放资源“红利”的同时,贺兰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背负着“不能承受之重”。由于历史上一度无序开采,贺兰山矿山开采顶峰时活动人员10余万人,各类采矿权达100余处,矿山企业遍地开花,致使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整体功能退化问题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两次赴宁夏考察。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扛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深刻汲取一些地区破坏生态带来的教训,自加压力,下大决心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

  “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批准实施了‘一河三山’(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和国土绿化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其中,‘三山’(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由自然资源系统积极谋划和实施。”崔奇鹏告诉记者。

  攻坚一二三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从2017年5月开始,分3个阶段开展大规模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始终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

  “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的第一仗,就是集中力量对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进行清理整治,退出采矿权,修复矿坑,对矿山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崔奇鹏介绍称,整治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级领导包抓机制,研究形成贺兰山整治推进工作方案,以及财力保障、职工安置等“1+8”配套政策,筹措14亿元专项资金,推进保护区内整治工作。不到两年时间,保护区内多年来存在的上百个工矿企业全部清退。修复治理采矿点83处,清运土石5000多万立方米。保护区内实施封山育林、退牧还林还草、种质资源归集等全域封育保护措施,加速重建生物系统完整性。

  “贺兰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在保护区内存在,保护区外围受到的破坏更大,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崔奇鹏说。  

  2019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再次制订工作方案,全面实施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对一些时间久、污染重的“老大难”地区进行攻坚。不到3年时间,11家煤矿和2家砂石矿全部关停,遗留的384处工矿设施逐一拆除,修复治理大型矿坑和无主渣台20处,保留的10个矿山全部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建设。同时,相继出台转产补偿等经济扶持政策,协调化解企业涉法涉诉、银行抵押等问题,建设高标准储煤仓、防风网,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大大改善了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

  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路,在解决保护区内和外围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大保护不动摇,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治理,组织力量编制了《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1-2025)》,围绕生态屏障保护、生态廊道联通、生物生境恢复等重点任务,谋划实施六大类工程35个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拓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模式,加快形成多元共治的态势。

  收效不一般

  保护区内关闭退出的83处矿山已恢复地形地貌,清理整治的53处工矿和农林牧设施彻底拆除,主要野生动物岩羊、马鹿等生物种群数量分别达到近5万只和3000头……目前,贺兰山自然生态本底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逐步增强。这只是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成效的一个方面。

  2022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方案(试行)》提出,以银川市、石嘴山市所涉贺兰山矿区为重点,探索建立工矿废弃地市场化整治机制,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主体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既整治了生态,又发展了产业,还留住了乡愁。”崔奇鹏介绍说,宁夏在强力推动生态修复的同时,大力发展文旅、葡萄种植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贺兰山矿山生态修复成果和保护区外围保留的工矿遗址、工业遗产,探索实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山上打造自然风光、文旅小镇、科普宣教、极限运动等旅游综合体;释放贺兰山生态修复综合效益,山前打造休闲康养、绿皮小火车等精品观光路线;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山下打造葡萄酒产业、硒有田园、工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湿地公园等新业态,推动山地生态修复与平原高质量协同发展,蹚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记者了解到,在贺兰山脚下,利用遗留工业遗址和废弃矿坑打造的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等“旅游+生态修复”项目,已成为影视剧拍摄和市民休闲打卡的新地标。贺兰山下龙泉村年游客接待量达106.4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120万元。

  “今年我们正在联合有关方面,利用恢复治理后的废弃矿坑,启动打造一个世界最大的下沉式的葡萄酒酒庄集群,面积1300多亩。同时,将种植31000亩的酿酒葡萄。”崔奇鹏介绍说,宁夏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酿酒葡萄产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301.07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9位;酒庄接待游客超过135万人次,综合产值达到342.7亿元。葡萄种植和酿酒产业辐射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作为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之一,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向全球发布。

  2023年5月17日,宁夏自然资源厅在第十二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上,以“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题进行主旨宣讲,中国治理生态的“好声音”全面唱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贺兰山的绿色故事仍在继续,更多生态修复与建设的创举将诞生于斯……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