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矿山凝新绿 探索创新显成效

2024.02.29 中国矿业报   

  ——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队开展白洋淀上游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小记

  ◎  王蕊 宋健

  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白洋淀上游的太行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灰岩、铁矿等矿产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也产生了一些废弃矿山,破坏了生态环境。近年来,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以下简称“五一九大队”)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开展了中央财政资金项目——白洋淀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一二期,使废弃矿山再披新绿,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白洋淀上游废弃矿山目前有1000余处,大多属高陡边坡,一块块裸露的废弃采矿区域在周围茂密的植被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矿山开采造成的部分山体坡度可达八九十度,生态修复难度极大,甚至有的山体破碎,极易引起地质灾害。

  五一九大队对白洋淀上游废弃矿山地形地貌、生态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周密制订方案,按阶段分类施策,对白洋淀上游废弃矿山、破坏山体进行恢复治理。

  五一九大队对矿山开展全面“摸底”,实地勘查矿山地形地貌、生态状况、周边植被等特征。该队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充分考虑历史遗留矿山山体特征,统筹保护与修复,不分昼夜地进行科研攻关并制订了详细方案。

  他们用警戒线圈出一片施工区域,用挖掘机挖走采矿剩下的碎石,运来新土把地垫平。一块整治后的平缓土地上,不久前扦插的小苗已萌出新绿。

  “清运后的土地如何因地制宜栽种植被,这是个关键问题,不同位置种什么,能不能长好,都需要尝试。”该队地环院副院长李冲介绍,在与设计方、建设方、专家组等多次讨论、试验后,他们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充分考虑不同岩性、坡度、区位、朝向、微地形利用等因素,采取植生孔、微地形改造等基质改良和挂网喷播、生态袋、适生植物配置绿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布置生态重建工程,并配套建设引水灌溉、截排水工程。

  项目实施后,实施区植被覆盖率提高90%、水源涵养能力提升85%、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0%,重要地区脆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

  “使用生态恢复路径,修复灰岩地区高陡边坡,解决视觉污染问题;解决废弃矿山岩石裸露、废弃矿渣‘三乱’问题,避免发生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灾害;采取生物多样性保育措施,修复被破坏动植物栖息环境,有效遏制生态退化。”该队地环院副院长张孟超说道。

  项目充分考虑山体特征,尊重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与关联性,统筹保护与修复,恢复了植被,盘活了土地,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改善、生态产业资本融合共赢,打造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工程。

  治理后的废弃矿山,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白洋淀美丽画卷已然徐徐展开。

  目前,五一九大队已有2个B类、3个C类科研项目获批立项。该队将继续发挥“国家队”作用,在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华勘力量。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