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7 中国矿业报
——锂电负极材料及天然石墨应用行业发展趋势扫描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增长,储能技术和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国内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将达280万吨。
在刚刚结束的“2024锂电负极材料市场及前沿技术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天然石墨及应用市场高峰论坛”上,来自负极材料上下游产业链的知名企业代表围绕行业现状、市场趋势及前沿技术分享各自的观点。
天然石墨在新兴产业中仍前景广阔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天然石墨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建材石墨新材料副总经理夏晓敏表示,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将带动负极材料需求扩大、天然石墨的环保属性较高、国外厂商在华布局等将为行业带来机遇。但与此同时,整个产业链过剩、成本压力未减、国内外市场失衡、高端产品不足等问题也将给行业带来诸多挑战。她用数据展示了2023年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总体形势——供给端火热过剩、需求端遇冷放缓、价格下滑、利润收窄,总体体现了下滑阶段的特征。针对国内外对天然石墨行业的相关政策导向,夏晓敏表示,国家鼓励石墨进口,但对出口有一定管制。她还系统梳理了生产和应用两端的数据,包括产能利用率、进出口量、主要应用领域的变化等,并对价格的大幅下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能耗双控政策、石墨化产能限制等因素影响,自2021年一季度起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负极价格快速上行。低、中、高端天然石墨及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价格都经历了不同程度攀升。天然石墨上游原料天然鳞片石墨价格持续上升。我国鳞片石墨主要分布在东北鸡西、萝北两地及山东等地。中国五矿集团(黑龙江)石墨产业有限公司的“主战场”就在东北。
与与会者交流探讨天然石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及行业发展前景是中国五矿集团(黑龙江)石墨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炯辉此次参会的目的。他列举了天然石墨在9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他认为,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在生产工艺和环保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天然石墨独特的多孔、高比表面积等结构优势,并通过创新工艺实现突破。
“目前国内外有30多个新石墨矿将开发,行业面临新进入者的挤压,且现有采选加工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尾矿处理散乱污染等问题较为普遍。”但他强调,当前石墨行业面临危机,大量产品过剩。产业科学发展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技术创新。
“尽管当前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困难,但他认为天然石墨在新兴产业中仍有广阔前景。”王炯辉表示,未来,五矿将拓展高端应用,开拓新增长点,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碳基新材料产业集团。也将持续打造绿色智能矿山,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对未来5年内行业的发展趋势,夏晓敏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天然石墨价格将供过于求、内卷严重、价格持续走低;未来2到3年将进入平稳筑底期,届时将出现产能过剩、成本下探、低位运行的状况;直至2026年或将出现小幅反弹,届时行业集中度将提高、工艺技术将出现创新、低成本高性能产品也将涌现。此外,她还预计未来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行业标准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央企将引领行业整合、产业链一体化生产等趋势将成为大势所趋。她预测,传统应用领域或将长期底部运行,而新能源带动的负极材料仍是增量市场,石墨烯和建材也有一定应用前景。鉴于此,她建议,市场上下游企业应避免过度竞争,要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绿色自动化等核心竞争力建设,要努力向差异化生产和高端化方向发展,持续创新以降本提效,以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产业引领全球能源结构变革
近年来,全球安全与稳定面临越来越大的危险。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更加严峻,不信任和分裂在加剧,这也导致经济秩序剧烈变化,开始加速从“全球化“向“逆全球化“转变。多国及地区为了规避能源供应风险,开始重塑新能源供应链。而这种趋势给中国负极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鑫椤资讯总经理连萍表示,新能源产业正以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引领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在新能源的发展中,锂电负极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中国负极材料产业已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竞争力,但仍面临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等诸多挑战。她呼吁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增强行业发展新动能,促进负极材料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恒科新材料董事长王腾师表示,当前,新能源行业迎来重大变革,从铅酸电池到锂离子电池,再到未来的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呈现出电动与智能化并行发展的大趋势。他分析称,负极材料行业经历了2021-2022年的第一轮发展高峰后,将在2024-2026年迎来行业洗牌期,也是负极材料出海的窗口期。此轮低谷过后,2027-2030年将进入产业爆发的独角兽成长期。负极材料总体需求持续增长,但生产工艺将发生变革,传统坩埚炉将逐步被箱式炉和连续式炉所取代,以满足成本和环保要求。
碳一新能源董事长岳敏表示,国内负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卷”状态,产能过剩、价格战加剧。岳敏介绍了碳一新能源公司在包括功能型聚合物集成人造SEI膜技术、硅碳负极技术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创新思路方法。他建议,企业要从容应对国内负极行业价格与市场的双重夹击,就要“卷自己”,不断完善自身实力;要“卷成本”,持续创新降本;要“卷创新”,保持自主创新。
创新构建负极材料新质生产力
会上,杉杉科技董事长李凤凤表示,杉杉科技从1999年开始布局锂电材料行业,见证了中国锂电行业的崛起。“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到30%,前景广阔。当前锂电产业正面临周期性调整,负极材料产业也在进一步调整优化,行业将步入内卷常态化。”她认为,创新是负极材料企业面临的共同主题,需要通过开放式创新、上下游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研发创新。她呼吁,要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合作应对市场挑战。
据了解,上海杉杉科技公司在研发体系方面已经拥有完善的团队,涵盖石墨、硅氧、硅碳、硬碳等主流负极材料。去年新设基地研究与性能评价平台,持续完善工程实验平台,以支撑产品创新。在快充、储能和消费电池等领域均有丰富的产品矩阵,正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和更新迭代。目前,公司正在负极材料基础研究方面重点布局,包括对原料、本体结构、包覆层、电解液、孔隙结构等影响快充能量和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开展深入研究,建立完整的表征体系。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实现数据处理智能化、建立数据库,最终为产品研发提供智能化辅助,提高创新效率。希望通过3到5年的努力,打造出短期内不被取代的领先技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杉杉科技集团黄晶鑫博士分析当前负极材料行业的现状为外冷内热,产能和产量不断攀升,但价格和利润持续下滑。同时,技术研发正在经历加速内卷,尤其是快充、硅基新材料和储能负极材料领域,创新迭代节奏明显加快。“这种局面若长期持续,行业发展将愈加困难,唯有通过创新提升产品价值、优化产能结构,才能实现突围。”他呼吁,要穿越周期下的研发任务—夯实创新基础,构建负极材料新质生产力。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