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间的“捉迷藏”

2020.10.27 中国矿业新闻网   

2020年10月22日,南海海域,晴转阴。

“海洋地质九号”在海上锚泊了一晚。从窗户向外看,太阳似乎刚刚还在窗户左边,等刷牙洗脸完毕,又跑到了窗户右边,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错觉。这两天,船在海试海域的位置相对固定,有一根锚绳直接伸到海底固定住船头,船尾则随着海浪的翻滚和海风的吹拂来回左右摇摆,而且幅度还比较大,在船上都能明显感觉到“海上伦巴”的律动。

打捞作业现场

今天的任务原本是要将两套比较大的装备投入到海底,但由于风浪比较大,海况不是那么好,大家心里都有点悬。本次“海洋地质九号”海试首席科学家、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高工杨源告诉记者,昨天晚上两三点的时候,船被大风大浪掀得走锚了,已经偏离了海底海洋要素边界层监测系统的投放海域,为了安全只能起锚重新选择了2海里以外的区域抛锚。根据今天的海况,能把昨天投放入海的海底海洋要素边界层监测系统回收上来就不错了。

据了解,海底边界层是化学、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与耦合十分复杂的区域。海底原位监测技术是一种集各种海洋仪器与机电技术为一体,可对海底边界层生物、水文与地质等多种要素的变化进行定点、连续、实时监测的水下观测技术。本次海试的海底海洋要素边界层监测系统由青岛海洋所自主研发,此前已在近海海试中成功布放与回收,为深海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午9点,工作人员开始打捞作业。远远望去,那套系统已经浮出海面,橘黄色的浮力装置在海浪的拍打下若隐若现,仿佛在示意:来吧,靠近我呀!船舶一点一点慢慢地向目标接近,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你的耐性——船速如果太快,激起的海浪就会将它冲跑。今天的风浪比昨天白天大了许多,船体明显没有昨天那么稳定,海浪翻滚下形成的强大的推力不是人为可控的,无形中给打捞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据技术人员介绍,增加下沉重力的铁饼原本是要弃于海底的,但这次海试却增加了一个技术难度,就是要将铁饼一起打捞上来。已经浮出海面的装置跟沉入海底的铁饼之间有一根绳子相互牵引着,在海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漂浮范围。但这对海上打捞作业未必是好事,因为海试作业都在船尾平台的甲板上进行,强大的海流作用导致船体尾部一时难以对准、接近目标,如果没有铁饼的牵制,就可以用自带缆绳、改装后可远程操控的海上救生器勾住目标,然后将其拽过来。但现在目标跟沉入海底的铁饼连着,船舶没有靠近的话,是根本拽不动的。

站在二层的技术人员不停地从两侧的瞭望孔向海上观望,寻找目标。在洋流作用下,目标点一会儿在船尾远处,一会儿在船的左侧,一会又在右侧,仿佛在跟我们玩捉迷藏一般。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等待中慢慢消耗殆尽。

杨源告诉记者,南海海试一般以五一节后和国庆节前为最佳的时间点。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和海况,本来是不适宜海上作业的,这对本次设备回收是一次考验,对船长的驾驶技术更是一次考验。毕竟船体太大,掌舵的船长没法直接看到目标,只能根据观察人员汇报的方位,用船尾靠近目标。

中午11点50分,目标接近船体,观察人员通知准备打捞,此时大家正在餐厅吃午饭,听到号令,纷纷放下碗筷,迅速奔向船尾。12点整,船尾正对着两米开外的打捞目标,技术人员迅速甩出带铆爪的绳子,一下子勾住了目标体,众人合力使劲往船边上拽,船上的起吊设备也迅速启动。12点10分,在海底工作了一个昼夜的海底海洋要素边界层监测系统终于被打捞上船,所有人长长出了一口气。但是,由于风高浪急,海况不佳,为保障船舶和船上人员的安全,不得不放弃打捞铁饼的计划,寻找附近港湾避风。

气象预报显示,台风将在22日晚间经过“海洋地质九号”正在作业的海域,此时明显感觉到台风的先头部队已经临近。几分钟后,船舶立即启航,赶往附近珠海的桂山岛海域避风,于下午3点多安全抵达桂山岛抛锚泊位。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