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7 中国矿业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该项目归属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承担,项目周期为2020-2021年。项目主要目标任务是在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典型区域开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建设,支撑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框架的构建;依托多尺度观测,获取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基础数据,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等自然资源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为自然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一是以空白添建为主,融合共建为辅,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建成长江源区首个多要素综合观测站网,填补了我国长江源区的资源-生态-环境长期定位观测空白,为高原腹地自然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中华水塔”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研究平台。该站网包括20个多年冻土地温观测点、24个活动层观测点、9个河流水文断面观测点、2个30米边界层气象观测场、3个10米气象观测场、3个土壤通量观测点、8个植被物候观测点、3个碳通量观测点以及2个冰川观测点。
二是通过开展沱沱河源区冻土钻探调查,获取了该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及发育特征等相关资料。
三是沱沱河源区内地下冰较为发育,主要分布于15米深度以上,在共生型多年冻土区域地下冰发育深度可达72米或者更深。地下冰的分布差异较大,在空间上的主要影响因素可总结为沉积物类型、地貌特征和地热条件三方面,而在垂直剖面上主要受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的影响。初步摸清了长江源区多年冻土水资源量,为下步该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四是通过融合共建,联合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基于2018-2021年获取的观测数据开展了格拉丹东大陆型冰川变化研究,发现在2018-2021年间,格拉丹东冰川群面积约为800平方千米,年平均消融水当量为682毫米。初步获取了长江源区冰川消融补给水资源量的基础数据,为长江源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一手数据。 (杨斌)
{{panelTitle}}